(记者 刘坚)10多种样式各异的光电智能小车,在光电探测信号引导下,可以沿着用墨水汇成的弧形轨道上奔驰,并灵活转弯、前进或后退。6月28日下午,受新华社委派来我校采访光电信息试点学院改革的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廖君、广东分社记者郑天虹,对本科生董高能、方荣等设计的“光电循迹小车”表示了浓厚兴趣。
大三女生方荣介绍,“开展光电智能小车设计,需要综合运用光电探测、电子线路、模电、数电、单片机、C语言等10多门课的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学好光电专业的兴趣”。
光电信息学院吴裕斌副教授介绍,学院“光学系统”课程设计课,每年可以覆盖400多本科生的光机电综合训练,深受本科生欢迎。在光电信息学院,像这样每年覆盖数百本科生的课程设计训练课有四五门。诸如激光器仿真设计、集成电路仿真设计、电子信息材料仿真设计等科技训练项目也让越来越多的光电学子找到了“小科学家”的感觉。
据光电信息试点学院院长张新亮教授介绍,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要瓶颈之一就在于,大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够、能力不强,这需要强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精力投入。因此从2011年底启动试点学院改革以来,光电信息学院一直在寻找提升学生“向学心”和教师“向教心”的有效办法。
作为全校学生数最多的学院,如何面向2800名本科生开展创新教育?光电信息试点学院探索了“基于课程、面向群体、强化数理、加强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相关学科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重组基层教学团队、重构教学体系。6月28至29日,学院召开了主干课程建设评审会,启动了21门主干课程建设,强化形成性考核和实践训练。学院已经启动了约900平方米的,面向本科生开放的“公共项目实验室”建设。将建立工程实训、仿真设计、科技攻关等公共开放实验项目。学院也已经启动建设60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中心大楼”。
试点学院坚持“以高水平科研带动高质量教学”。在体制机制上,学院积极探索“院室共建”模式,由光电信息学院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共建,双方通过学科共建、师资共享、设备共用、方向交叉、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共同支撑试点改革。试点学院发挥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敏感陶瓷工程中心、教育部电子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科研、人才优势,将其转化为优质育人资源。今年暑假,在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推动下,光电信息试点学院与武汉激光行业协会签订了本科生生产实习协议,由行业协会所属的9家核心骨干激光企业负责培训213名本科生,近20名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对学生开展工程实训和科技创新训练。
学院通过分配制度改革,稳定并提高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薪酬待遇,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院实施了《教职工聘期质量点考核办法》,明确14个类别的教学科研质量考评内容,加大对教学质量、育人效果的绩效考核,不断提高教学在分配、奖励中的比重。
光电信息学院实施“教师队伍结构优化5年计划”,拟用5年时间引进30名具有世界一流大学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经历的高水平师资。学院还按照多种选好、好中选优原则,探索了教师公开遴选机制。学院2012年引进了学者1名,计划学者1名,新进海外高水平大学背景青年教师2名。学院还积极探索“AB”轨教师聘用制度,对新进教师和在岗教师实行不同的薪酬和激励机制。
在学生招录上,光电信息学院推行多元化招生模式。本科招生建立了自主招生、高考择优、进校后拔尖三种模式。在博士生招生中推行了“申请考核制度”,侧重选拔具有科研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
在2013年度的湖北省大学生优秀课外科技成果评比中,试点学院获得了华中科技大学4个一等奖中的3个。近2年学院本科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有30余篇。在2013年度的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中,试点学院的2支队伍获得了省级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