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社会实践正式开启的第一天,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芯”社会实践队川渝分队(以下简称“川渝线实践队”或“实践队”)一行17人,在张虎、王平、肖翔鹏三位辅导员的带领下,先后走访成都市科技局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倾听集成电路产业的“政府之声”,了解兄弟学院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情况。
早上九点,在切身感受过成都地铁的“人山人海”的壮观之后,川渝线实践队抵达成都市科技局(以下简称“科技局”)。此行第一站就拜访政府,队员们很是兴奋但也有点紧张。
不过Husters在科技局可是有位“老乡”——现任科技局副局长陈钢毕业于华中大,并在华中大材料学院、校团委、新闻学院等拥有多年工作经历。在访谈正式开始前,他不仅贴心地谈到了实践队涉及的三个学院,而且简单介绍了曾在华中大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气氛由此变得活跃起来。

说到社会实践,陈钢表示曾在学生时代亲历社会实践,也在后来当老师时带领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在他看来,“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成长,是大家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的很好途径。”
也是在陈钢的接洽下,实践队员们有幸和成都市科技局高新处处长申林、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通用电子产业处副处长邓敏和成都市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创业服务处处长刘轶共同进行访谈。

陈钢首先对成都的战略地位、人文和社会环境、开放程度、创新创业条件和氛围等进行了简单介绍。在谈及“未来的发展目标时”,陈钢表示,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变快,成都市政府将进一步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库”作用,以助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
目前,成都已经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度的校地合作力图创建一流学校、一流电子信息学科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携手并进、互相促进的发展共同体,着力打造成都“芯”谷。

在与陈钢老校友交流之后,队员们又认真聆听了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通用电子产业处副处长邓敏对于成都市集成电路产业的概况和发展现状的介绍。“科班出生”的邓敏对于相关行业的发展了解透彻,不仅列举出许多相关政策,更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她看来,目前成都市对于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处在相关行业中游,下一步,成都市政府将会通过税收调整、吸引金融机构扶持等经济手段对于人才发展提供进一步支持。同时期望能够吸引更多国内外高校前往成都设立分院和办学机构,以助推政府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
但她并不支持企业过度依赖政府。“如果企业发展的缺口全靠政府去补,是补不齐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更多是态度问题,而不是财政问题。”
如果说陈钢带着校友的亲切,邓敏透着女性的风采,那么科技局高新处处长申林略微“犀利”的观点却让实践队陷入深深的沉思。
“你们为什么要选这个调研?”
“大家能否跳开芯片产业来看芯片?”
这是申林最先抛给实践队的问题,一个关于“调研何为”,另一个关于“中国创新何往”。当队员们陷入思考时,申林接上了话头,以今日的芯片行业假想未来的“AI”行业。并指出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人才最重要的三种素质是“创新、务实和长远”。
企业和高校在研究中应当分别占据什么地位?企业如何成为创新主体?如何看待目前教育模式中高校教师的定位?……
申林密集抛出的观点、独到的见解,每一条都值得实践队员们仔细回味、深入思考。

在交流环节中,光电学院的师生们纷纷向领导们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当一位带队老师询问如何看待“现在很多学生不想去封测领域,只想往IC设计领域钻”的情况,邓敏表示,在大企业的工作经历确实很有助于发展,但是“企业越大、分工越细”也是不可避免的弊端。对此,她建议学生们不要一心只盯着大型企业,正在上升的中型企业一般具备完备的内部培养机制,对于技术先进性的要求并不低,因此也很能锻炼人,未来也会有发展。
下午,为了抓紧时间,实践队直接从科技局赶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与系统系主任王亿文向实践队介绍了学院创建背景、建设思路、建设情况和政企支持。座谈会中,双方除了对集成电路产业相关具体问题进行了交流,还探讨了高校学院大类招生的利弊。
双方的学院同处于以理工类见长的高校,且互为对标学院。实践队此行便是想要积极向电子科技大学取经,取长补短,促进相关学科专业实现更好发展。

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创业服务处处长刘轶、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李小红和王玉钰也参与座谈会并参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