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青年教师马冬林编著的《现代应用光学》一书近期将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包括绪论总计24章,约560页,折合字数89万余字。之所以冠名“现代”,主要是因为国内传统“应用光学”教材体系均来源前苏联的理论框架,而这本教材主要参考欧美国家的符号体系和理论体系。目前主流的光学设计软件ZEMAX、CODE V等都脱胎于欧美国家。

本书中加入了两个比较重要的创新,极大地提升了教材的参考价值。第一个是符号规则的应用,与国内同类书籍不同,本书中符号只与每一个物理量的定义相关,物理量的符号及运算规则只取决于所选参考,而每一个物理量的定义都有着统一的参考。因此,通过引入统一的符号规则,本书所给出的物理公式均具有普遍性而无需预判任何物理量的大小和方向。第二个创新是突出强调了光线追迹的重要性。我们只需要追迹两条特征光线,即主光线和边缘光线,就可以得到光学系统的所有一阶性质,甚至能够进一步推得光学系统的三阶性质,即初级像差性质。这可以极大地加深学生对光学系统中光线行为的理解,尤其能让学生更加简便地理解对光阑与光瞳等光学系统性能的影响。
本书系新工科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双一流”建设学科配套教材。本书为高等学校光学仪器、光学工程、光学信息、激光和其他光学专业的教学参考书籍,也可以作为从事光学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参考。
作者简介
马冬林博士于2010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在美国三大光学中心之一的亚利桑那大学光学科学学院攻读光学工程硕士以及理学博士学位。于2016年全职回国工作,目前以副教授的身份任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期间担任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专项” 中“大型(十二米)光学红外望远镜”科学委员会的技术顾问,一方面承担该项目前期工作中望远镜光学设计方案的评估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参与该项目概念设计方案竞标的主要负责人。目前也同时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的兼职副教授,承担了天文技术学科方向的建设。目前主要承担三方面的科研工作:第一,推动重大科学装置“南天光谱巡天望远镜”的立项和建设工作,以及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制工作;第二,参与承担XXX项目激光专项系列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膜系稳定性、自适应光学系统等等;第三,承担“天琴计划”中的核心装置天琴望远镜的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