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导论课上,马冬林老师充满激情地为光电的大一新生们介绍了光学方面专业的研究方向及前景。和同学们年龄差距不大的他,已是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的一名青年优秀教师。
2010年,他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美国三大光学中心之一的亚利桑那大学光学科学学院攻读光学工程硕士以及物理学博士学位,于2015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前后先后就职于美国North American Lighting Inc 和CREE Inc等公司从事光学工程师的工作。2016年,辞职回国,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副研究员,现在主要从事光学设计与光学系统的开发,担任。
不求富贵安逸,放弃高薪工作
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少年时期的马冬林也拥有四年愉快的大学时光,从南开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后,他选择出国,进入亚利桑那大学物理学院,但因为选择了光学中心的老师作为导师,从此开始了光学设计之路。
作为光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又从全球三大光学中心毕业,在美国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再容易不过。他在美国就职期间的年薪已达十万美元,而且每天的工作时间平均不超过三小时。他在回国之前,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数家公司都曾向他抛出过年薪15万美元的橄榄枝,但是,他依然选择回国工作。
“在美国,最尖端技术关联的近百分之六十的岗位对中国人是关闭的;由于文化融入的问题,中国人在美国企业难以承担关键技术岗位以及管理岗位,很容易就碰到职业‘天花板’,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他笑着说:“其实我还是有一点民族情结,属于那种愤青类型吧,能够回国服务对我来说始终处于优选的地位。我也时刻想着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为祖国做点实事。”
敢于发声,质疑四镜系统
1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是十三五时期优先布局的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马冬林老师在无意中知道了这个项目,以及由苏定强院士和崔向群院士团队提出的四镜设计方案。在对该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估之后,马冬林老师大胆地提出了他对该设计方案的质疑意见,并提出经典的三镜系统在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具有更加可靠的特征和更加优越的光学性能。
当问到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政治、学术风险提出自己的质疑的时候,他解释道:“这个项目是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而我作为一个光学设计者在知道其设计方案出了问题之后还依然冷眼旁观的话,那我回国又有什么意义?”
希望能用自己所学为社会做出点成就与贡献,正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马冬林老师在不惜冒着学术政治风险果断而大胆地发出了质疑之声,并获得了包括陈建生院士在内的学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实事求是,总结独特心得
能在全球三大光学中心学习的人少之又少,而有这种机会的中国学生则更少,而在光学中心学有所成之后能够回国服务的人就更加稀少。马冬林老师说,自己的求学经历相对比较特殊,不具有借鉴意义。但是,他在求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见解虽与众不同却仍具参考作用。
他认为,从追求学术的角度看来,出国可能并不是如今这一代人通向成功最捷径的选择。“我们同学中出国的都是最优秀的一些人,但是在博士阶段能够做出成绩的人相对比例还是比较少。反而是那些当年留在国内的,在国内如果能够进入比较好的课题组,博士毕业之后再出国深造,取得成功需要付出的努力反而更小。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已经有很多的课题组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他这样说。
年轻的心,精彩业余生活
马冬林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仅热爱篮球、游泳等各种体育运动,还是一个游戏迷。“我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就是暴雪公司出品的经典‘暗黑’系列游戏,我从‘暗黑II’就开始玩,甚至在备考GRE前一个月还会花一定时间玩游戏。读博士期间‘暗黑III’出了,我又开始玩‘暗黑III’。当然,我建议同学们在求学期间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马老师最大的爱好还是演讲,且常常是脱稿演讲,这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他讲课的激情。“我上课同学们应该还是听得有滋有味。”对于课堂效果,马老师充满了自信。
在课题组学生的眼里,马老师是一个对学生无话不谈的人,他的一位学生这样描述他:“没事就喜欢搞搞科研,但也具有我们年轻人的大部分特征。”正如他所说,实话实说、实事求是,这正是马冬林老师令人敬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