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受我院激光技术系张金伟教授邀请,德国汉堡联邦国防军大学的Oleg教授做客“光电信息大讲堂”系列活动第251期,于光电信息大楼C111做了题为“Toward a compact XUV frequency comb source”的主题报告。
Oleg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光学频率梳和它的应用并介绍了原子钟的工作原理,重点阐明了其在探测暗物质方面的应用,钍同位素(229)跃迁光谱的光源,在核时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介绍了产生极紫外光学频率梳的相关技术,主要方法是将振荡器输出的飞秒激光脉冲通过光谱展宽及脉冲压缩技术获得少周期量级的飞秒脉冲,再将其聚焦到惰性气体喷流中,产生高次谐波进而获得3-150 nm波段的极紫外光源。因此,产生极紫外光学频率梳需要具备高脉冲能量、短脉冲宽度以及重复频率和载波包络相位稳定的几个必要条件。他还详细介绍了多通池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通过多通池进行光谱展宽具有以下优势:易于色散管理、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稳定、且相比于光子晶体光纤具有鲁棒性和简便性,同时展宽效率高。
基于此,Oleg团队研制了以碟片技术为核心的振荡器且已实现了目前世界上峰值功率最高的水平——110 MW。该种子源输出在级联多通池中被光谱拓宽并压缩至8 fs,峰值功率增加到近1 GW。随后将其作用于气体喷流产生高次谐波进而获得极紫外光源。
报告最后,Oleg教授探讨了技术与应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他提到,作为新生代的同学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应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现场氛围气氛活跃,师生与Oleg教授展开热烈的讨论。
张金伟教授为Oleg教授颁发荣誉证书
主讲人介绍
Oleg Pronin,德国汉堡联邦国防军大学教授。1985年出生于俄罗斯的埃尔季利,2008年本科毕业于莫斯科工程物理研究所的全固态物理学,随后师承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Ferenc Krausz,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物理学并于2012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慕尼黑大学继续进行博士后的深造。2014年,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量子光学所担任组长,他所带领的团队在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的高功率飞秒固体激光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2019年,他被任命为德国汉堡联邦国防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激光技术系的教授。
Oleg教授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 Science&Applications、Laser&Photonics Review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5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孤子锁模、高功率1μm及2μm超快碟片激光器、宽带中红外光学频率梳、非线性光谱展宽以及周期量级超短脉冲产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