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交*学术报告会”在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A101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和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共同发起,周军、唐明、王健、雷鑑铭老师共同组织。组织这次会议的目的旨在活跃学术气氛,加强学院与国家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相互了解,并期望学院教师充分利用国家实验室良好的科研平台开展研究。
此次交流会涉及集成电路、材料、光学成像、激光、通信、探测及微纳制造等研究方向,共有16个主题报告。曾绍群教授做了关于神经信息高速公路的光学成像的主题报告,由于时间有限,曾教授主要为与会师生清楚生动的阐述了神经信息高速公路的光学成像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中提到了这个研究方向涉及了化学、物理、生物、光学、数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戴能利副教授在正式做关于抗辐照掺镱光纤材料的报告之前简要的介绍了他们团队的研究条件以及研究成果,并发出了他们可以设计并制造出许多高性能的光纤材料和不同结构类型的光纤,但苦于不知如何使用这些光纤,只能无奈的将许多光纤作为库存的感叹。材料出身的王磊研究员则在报告中提到他的一个学生在对OLED进行量子阱设计后极大提高了材料的发光效率,并邀请感兴趣的师生共同合作OLED的光学设计,从而进一步的提高OLED的发光效率。夏金松教授和郜定山副教授则介绍了微纳制造平台以及基于这个平台制造出的各种器件的最新进展,并欢迎有意向的师生与之相互交流并合作。在周东祥教授做完关于敏感陶瓷材料及器件的报告后,便有师生询问关于陶瓷材料与光集成可行性的相关问题。夏珉博士深入浅出的做了一个关于海洋光学与光电探测的报告,目前他们团队已经实现了7倍衰减长度的水下探测距离,他们的优异结果吸引了激光方向师生对探测系统所用激光光源光学指标的关注。陈培锋教授在回顾激光器发展历史的过程中让大家认识到即使是重要的发明也是普通人一点一点的累积出来,这极大增加了学生们对科研的信心、热情和对待科研务实的态度;从光电学院第一代激光人不盲目追随国外权威的短板放电,而创造性的使用针管放电,从而使确立了光电学院在全国激光的领先地位的历史中深刻认识到创新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邹雪城、冯则坤、黄振立、缪向水、唐江、付松年、江涛教授和杨振宇副教授分别从集成电路、磁性材料、超分辨成像、相变存储器和忆阻器、太阳能电池、相干光通信、无线通讯和超材料方面为与会师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报告,从高层次的视角为与会师生带来了相关方向的研究历史、进展、方法和方向的知识,极大地开拓了与会者的视野以及研究思路。
此次会议吸引了双方500多位师生参加,很多同学在没有座位的情况下依然认真的聆听报告。在每场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踊跃提问,报告人一一解答,现场氛围热烈,以致上午和下午的两个会间休息时间都被取消,下午的会议时间也延长了半个多小时。通过此次学术报告会,不同团队师生们深入了解了其他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研究条件和进展、研究优势以及合作意向。会议结束师生们纷纷表示此次会议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并希望这种能为学院内各研究团队间的交*合作提供一个有效桥梁和平台的会议能持续办下去。
撰写人:唐明,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