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年我从华中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被分配到机械系光学仪器专业任教。据我回忆,我校光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10 年早期建设期(1969 ——1979 年)、10 年上升发展期(1979 ——1989 年)和23 年调整提高期(1989 ——2012 年)三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第一个时间节点是1969年。第一个时间节点是1969 年。1969 年,武汉测绘学院(后文简称武测)被撤销,其大地测量仪器专业和航空摄影仪器专业并入华中工学院机械制造一系,先后成立了光学仪器教研室和激光科研组,这应该是我校光学工程学科的基础。由于文革后期大学实行了军管,当时不叫光学仪器教研室,而是叫光仪排,陈志清老师和武测调来的高宝山老师是光仪排的领导,办公地点在南一舍西头一楼。其实,我校光学仪器专业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 年。在大跃进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同样也经历了一场创办新专业的热潮。在此期间,我校与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一批高校开设了光学仪器专业,但在之后的专业调整中,我校光学仪器专业下马了。1970 年,我校从机械系1969、1970 届毕业生中抽调了部分学生留校任教,在校机械厂劳动锻炼一年后,于1971 年被分配到校内各专业。当时,华中工学院只有五个系,即机械系(一系)、电机系(二系)、动力系(三系)、无线电系(四系)、造船系(五系)。1965 年机械系分为机一系和机二系。当时我和陈海清被分到机一系光学仪器专业,韩宴生、何云贵、郑启光、李正佳、程祖海、戴宝玉、王少田、叶和请、刘金燕等九人被分到激光科研组,还有一大批同学被分配到了造船系。记得激光科研组当时牵头人是从武测调到我校的刘葆梁教授,他原是武测航空摄影专业的教师。1972 年,我被抽调到激光科研组参加第四机械工业部(简称四机部)下达的“集成电路芯片激光加工工艺设备”科研攻关项目。该项目包括芯片内外引线激光焊接、激光划片、激光布线、激光微调等多个子项目,这应该是我校光学工程学科承接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当时学校组织了几十位教师参加攻关,我参加的是“芯片内、外引线激光自动焊接机”攻关小组,组长是袁宇震,成员有肖义民、蒋济民、王福星、过大江、潘志超、庞福盛、韩宴生、王少田和我等人,我们在位于北京大山子的706 厂、878 厂工作了大半年。后来何云贵、郑启光也先后加入该项目。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闭关锁国,当时搞科研无法查到需要的科研资料,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介绍激光的专业书籍是科学出版社1971 年出版的《激光器》一书(单价0.2 元),扉页上的一段毛主席语录我至今记忆犹新:“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攻关小组通过几年努力,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芯片内、外引线固体激光自动焊接机”,并于1978 年参加我国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科学大会展览并获奖,这是我校光学工程学科第一个获得国家表彰与奖励的科研成果。1973 年,光仪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工农兵学员)。当年,国家决定武测恢复原建制,1976 年激光专业开始招生。武测恢复后,从武测来到华工的二十多位教师基本上都返回原校,光仪专业只剩下五六位教师,激光科研组也只剩下十几位教师,而且主力军基本是我们这批刚留校任教的年轻人。由于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缺乏实验设备、缺乏教材(教材都是手写、油印的)、缺乏教学和科研经验,给当时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困难。面对这种局面,朱九思老院长果断决策,一方面从学校各专业抽调骨干教师充实到激光科研组,另一方面抓住文化大革命中国内很多高校教师想做事而又无事可做的机遇,从全国各地引进了一大批年轻教师。当时华工人将九思院长在这一期间决策的几件大事称为“深挖塘,高筑墙,广积人”。所谓“深挖塘”是指新挖了现在南一门西边的一个池塘,扩建了现在叫“眼镜湖”的两个池塘;所谓“高筑墙”是指当时修建的环绕华中工学院校区东、南、西三面的围墙;所谓“广积人”就是指这次全校性大批引进师资的行为。从1973 年武测恢复,到1979 年光学系成立的六年时间内,我校光学工程学科的教师从不足二十人,发展到四五十人。其中,从我校电机系、无线电系抽调到我校光电学科工作的李再光教授、邱军林教授、黄德修教授、刘贤德教授、李世民教授、阮玉教授、叶嘉雄教授、易新建教授、李家容教授等,后来都成为了我校光电学科的领军人物。
第二个时间节点是1979年。1979 年1 月,学校发文,决定光学仪器专业、激光专业脱离机械工程一系,单独组建光学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是李再光教授,总支书记是彭常让。光学系先后成立了激光教研室(激光研究所)、光学仪器教研室、红外教研室和近代光学教研室。1985 年前后,近代光学教研室并入光学仪器教研室。1987 年,刘贤德教授接任系主任。从1979 至1989 年的十年,是我校光学工程学科的上升发展期,其标志性成果有:获得我国第一批光学硕士点授权并开始招收硕士生(1978 年);获得电子物理与器件博士点授权(原光学硕士点并入电子物理与器件硕士点);获得我国高校唯一激光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81 年红外专业开始招生,1985 年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方案,激光专业和红外专业合并,更名为光电子技术专业。至此,我校已拥有光电子技术(含激光技术、红外技术、光纤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和光学仪器两个本科专业,物理电子学博士点、硕士点,以及激光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获得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这些成就为我校光电工程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时间节点是1989年。1989 至2012 年,我校光学工程学科经历了23 年的调整提高期。1989 年,学校决定激光研究所脱离光学工程系独立建制。但由于激光研究所和光学工程系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行政、党务、工会等工作长期在一起,因此这次调整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应该是我校院系机构调整的一个特例。1989 年,激光研究所行政独立,一年后激光研究所设党总支,但两个单位的工会、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仍在一起。1994 年前后,工会和研究生教学从光电子工程系(原光学工程系)分离,但研究生学位分委会以及本科教学仍然没有分开,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05 年光电子工程系与激光研究院重新合并。激光研究所独立后,更名为激光研究院,重点抓科研和激光产业化。现在的上市公司华工激光是激光研究院产业化成果的标志性产物。华工激光成就了激光的辉煌,同时,随着华工激光的独立与搬迁,激光研究院又面临一个新的发展瓶颈。光学工程系与激光研究所分开后,系领导班子根据光电子学产业的发展及学科特点,将光学工程系更名为光电子工程系,系主任仍然是刘贤德教授。1990年我接任副系主任一职,分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1995 年,黄德修教授接任系主任职务。1997 年,我兼任光电子工程系党总支书记,仍然分管系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工作。1999 年,刘德明教授接任光电子工程系系主任之职。1989 年后,光学工程系经历了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受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冲击的影响,致使教师流失严重,优秀学生留不下来,到1997 年时,光电子工程系只剩下35位教师。第二,激光研究所的独立大大削弱了光电子系的科研实力,科研经费急剧下降,1997 年全年科研经费只有60 来万元。第三,1998 年,教育部公布新的全国专业调整目录,将光电子系几乎推到了灭亡的边缘。其原因是,在新的专业目录中将光电子系原有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专业合并到测控技术仪器专业,将光电子技术专业合并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专业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如此一来,光电子系原来的两个本科专业都不复存在,光电子系存在的必要性就成了问题。当时有关校领导已经找我谈过学校对光电子系的调整设想,拟将光电子系一分为五:光纤教研室调整到电信系,红外教研室光电器件科研团队调整到电子科学技术系,红外教研室生物医学光子学科研团队调整到生命学院,红外教研室其他教师调整到激光研究院,我所在的光电测控教研室与机一系精密仪器教研室、自控系的检测技术与仪表教研室合并成立科学仪器系,开设测控技术仪器专业,并成为学校拟成立的自动化学院的一个系。面临光电子系即将解体和消亡的尴尬局面,光电子系班子成员和全体教职工虽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我是1997 年接任系总支书记的,心里更难接受光电子系被解散的事实。解铃还须系铃人,显然拥有一个本科专业就成了光电子系存在的关键。仔细研究国家新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后,我发现虽然在工科专业目录中砍掉了光电类专业,但在理科专业目录中又新增加了一个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经了解,这个专业是由我国理科院校的光学专业更名而来的。但是,由于原光学专业学生毕业分配困难,所以在新的专业目录上该专业前加了两个星号(一个星号属于控制申报类专业,两个星号是属于严格控制申报类专业)。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了我们绝望中的一根救命稻草,也给光电子系带来了一线生机。我们冷静分析了申报新专业所具备的优势和不利因素。我们的优势有:一是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光学工程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激光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有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成果;三是教师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科研论文,出版了二十多部较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四是从1990 年开始,光电子系就进行了“调整专业结构,淡化专业界限,增强学生适应性”的教学改革,该项成果于1996 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于1997 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我是负责人)。申报工作的不利因素有:一是按照教育部规定,1998 年11 月上旬必须提交申报材料,如果学校同意我们申报新专业,时间也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申报准备时间异常紧张;二是所申报专业授予的是理学学士学位,我们是工科背景申报理科专业,评委怎么看;三是新专业是属于教育部严格控制申报的专业,这点对我们尤其不利。基于以上原因,要想得到教育部评委三分之二多数支持同意,我们心里的确没有底。但我们已经被逼到了绝境,也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当时我与系主任黄德修教授商量后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做最后的努力,为了申报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新专业做了以下几件事:第一,召开系党政联席会议,统一思想,研究部署下一步行动方案;第二,由我起草一个给周济校长的报告,详细阐述我们申报新专业的理由、具备的优势及我们的具体设想,争取得到校领导的支持;第三,与教务处及王筠(原教务长)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指导。在给周济校长的报告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国外,尤其是美国光电子学科及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回顾了我校光学工程学科发展的历史,陈述了我们申报该专业所具备的条件和优势,特别提到了:“我校光电子学科是在朱九思老院长的关怀与支持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因为我们的失误和不作为致使光电子系被撤销,那是要负历史责任的。”报告中,黄德修教授还加了一段话,大意是:21 世纪是光子学时代,国际光电子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在美国有一个以亚利桑那大学为中心的光电子产业基地——“光谷”,我校不应该失去这个发展机遇。报告中,我们强烈请求学校同意我们向教育部申报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新专业,并立下军令状:如果申报成功,学校保留光电子建制,如果申报不成功,听从学校安排。报告是我在国庆前新生军训阅兵式上送给周济校长的。大概在国庆节后,周济校长给我打电话,同意我们提出申报新专业的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我们的实力和学校支持,1999 年年初传来好消息,我们申报新专业的申请得到了评委全票支持,新专业申报成功。据了解,当年教育部只批准了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两所学校新办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申报成功后,光电子工程系的建制得以保留。2000 年,武汉开始建设“光谷”,同年我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我校所有专业湖北省招生录取分数线中位居第一名,并一直延续多年。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国高校有关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专业发展方向的争议,因为就是这场争议导致了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的消亡。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的前身是光学仪器专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关于光学仪器的发展方向,在我国高校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北派”观点,认为光学仪器专业应向光学精密仪器方向发展;二是以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南派”观点,认为光学仪器应该向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发展。这种讨论持续了多年,并影响了教育部1998 年公布的新专业目录,其结果就是教育部采纳了少数高校建议,将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检测技术与仪表、精密仪器等专业合并成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并取消了光学工程工科专业。但几乎同时(1998 年),在王大珩院士大力推动下,国务院学位办同时公布的我国新调整学科专业目录,将光学工程新列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现在看来,这场围绕光学工程学科的争论本属正常学术讨论,双方都是根据自己专业特色和优势,以及学校所处地域光学工程产业发展和结构阐述了各自立场,这种学术争论是不具有排他性的,或者说没有对与错。遗憾的是在制定新的专业目录时,轻率砍掉了光学工程工科本科专业。专业目录公布后,全国曾经拥有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专业的高校,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艰难的生存斗争。进入21 世纪后,光通信技术、激光技术、光检测与图像技术、生物医学光子学技术等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全球光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了适应光电子产业发展对光电人才需求的形势,南京理工大学向教育部申办光电信息工程工科专业获得批准,不少学校也先后新开设了光电类专业。截止到2004 年,全国开设光电类专业的学校达一百多所。为了改变群龙无首的被动局面,2004 年兰州会议后,由天津大学郁道银副校长牵头,浙江大学刘向东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金伟奇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秦石桥教授及我等五人商量向教育部提出设置“教育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分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经过多方努力,2006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意成立“教育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是郁道银,刘向东、金伟奇、秦石桥和我任副主任委员。2010 年后,教育部又进行了新一轮专业目录调整,将所有光电类专业归并为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现在,我国已有两百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1999 年前后,在周济校长倡导下,学校成立“信息特区”,特区包括电信系、自控系计算机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光电子系、激光研究所和图像识别研究所,并成立了信息学院,院长是黄德修教授,信息特区所属各系、研究所的系主任、所长任副院长。当时,我兼任信息学院副院长,负责信息学科大类本科教学改革工作,2002 年,制定了基于信息学科平台课程的信息学科大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1989——2005 年的16 年中,我校光学工程学科取得了以下几个标志性成果:一是2003 年11 月,科技部批准筹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全国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二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三是获得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四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评估中,连续多年被评为A++,稳居全国100 多所高校第一名;五是华工科技公司上市,激光产业化获得成功。2005 年12 月,学校决定,将分开16 年之久的光电子工程系和激光研究院重新合并,成立了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劲松教授任院长,我任党总支书记。2003 年11 月,科技部批准筹建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筹),黄德修教授任实验室副主任。2007 年7 月,学校决定将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筹)与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骆清铭教授兼任院长,林林任党总支书记。五年后的2012 年,学校决定将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合并,成立了光学与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张新亮教授任院长,刘继文任院党委书记,同时,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筹)再次独立,骆清铭副校长兼任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三国演义中有句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必要的学科调整无可厚非,但不易频繁变动,因为学科的发展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2012 年我退休后,得知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与浙江大学的光学工程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列第一名,这应该是我校光学工程学科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成果。本人对我校光学工程学科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并时时关注它的发展,衷心祝愿我校光学工程学科越办越好。
因时间久远,如以上回忆有误,敬请谅解。
(杨坤涛,光学与电子信息技术学院退休教授,曾任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等职。2007 年12 月任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副校长。曾获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