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电创新实践课

学生获奖
(转校报)
“教学PPT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优化。”“测试题目可以选择微信公共平台和QQ学习群上同学们的提问。”“新一版的教材编写中要注意实验数据的更新。”
4月16日上午9点,光电信息试点学院《光纤光学》课程的授课老师们聚集在一起,总结前一阶段的教学情况,确定期中考试的任务分配和新教材编写工作。
“《光纤光学》课程的教学面向2012级700多名本科生,7位教师分6个班授课。以前教师们都是各自为阵,自学院开展教学改革以来,我们就恢复了集体备课,将课件、授课内容、教学进度进行统一,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学得更明白。”该课程教学组负责人刘德明教授如是说。
院长张新亮介绍,自2011年底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2013年正式启动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学院积极推进学生招录、人才培养、教师选聘和学院治理4方面的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出覆盖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人才培养“三化”模式,即群体化创新、社区化育人、信息化培养。对此,张新亮说:“我们的试点改革探索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努力树立‘学在光电’和‘教在光电’这两面旗帜。”
四个不乐意催动改革
专业录取分数居湖北省前列;拥有学生4100余人;本科专业4个,硕士点8个,博士点7个;在岗教职工180人……改革之初,学院就面临一个难题:虽然拥有量大面广的优质学生资源,但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承担群体拔尖人才培养任务?
学院党委书记刘继文说,经过分析,学院认为,制约拔尖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四个不乐意”,即考评和薪酬机制仍然是重科研轻教学,教师不乐意教;招生培养机制不够灵活多样,学生不乐意学;校院两级治理结构不明细、自主权下放不够,学院不乐意改;毕业生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不足,社会不乐意要。
“‘四个不乐意’既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改革的动力。”张新亮说,学院改革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四个是否乐意”为牵引和检验标准,将重心放在突出教书育人的主体地位上,把各种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往人才培养倾斜,积极营造重视教学、重视人才的氛围,力图创新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体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学院改革贯彻了“基于课程、面向群体、强化数理、突出实践、项目驱动、协同育人”的教育思想,以期培养出兼具科学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交叉创新能力、国际交往能力、人文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光电信息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群体化创新:多元师资打造学习共同体
2013年至2014年,学院牵头的2项教学成果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的1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对此,江建军教授认为,这些教学成果的取得,是学院积极探索面向大班制教学开展群体化创新教育的实效。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院提出了“6211”多元师资结构,即坚持60%的固定编制师资、20%为光电国家实验室优质师资、10%为校内外名师、10%为国外师资和企业导师,院内外师资双聘、开放共享格局初步形成。刘劲松、余永林、王健、唐江、董建绩、余宇、郜定山、王可嘉等50多名光电国家实验室的教师,通过主干课教学、毕业设计指导、大创和学科竞赛指导,有力支撑了学院拔尖人才培养。
——在课程建设上,两年来,副院长杨晓非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优化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团队上。在他看来,教学教改必须要牵住课改这个“牛鼻子”。面向4个本科专业,学院遴选出18门主干课程,组建了18个教学团队。教学视频已经陆续录制,教学网站初步建成,教学团队集体备课、集中答疑、形成性考核开始探索,主干课“大班分群体、群体组团队”的模式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
目前,《信号与系统》《光纤光学》《计算材料学》等课程已实行教学团队集体备课,采用“学习共同体”模式进行教学;邹雪城教授等6名教师开展了学生分组“导学课”探索;姜胜林教授尝试着学生自学授课模式。
——在大学生科技项目训练中,学院贯彻“开放共享、自主实践、项目驱动、团队学习”的理念。2013年10月,学院腾出700多平方米的场地,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建设了大学生公共实验室,现有李元杰、邓前松、郑立新、余涛等4名专职导师、20多名兼职导师和10多名学长导师,已开发出数理仿真、实践课程、虚拟设计、大创项目、自主实训、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课题攻关、名师论坛等10多类科技训练项目。
作为第一批入驻实验室的学生团队,2012级本科生饶楠杰团队如今已获得3项国家级奖励和多项校级奖励,并在“光谷·青桐汇”活动中拿到11张投资机构的邀约函。饶楠杰说:“全天候免费的实验用房、专门的高端仪器设备、老师们的技术指导和创新发展方向引导,对于我们这个本科生创新团队来说,是很强大的支持。”
——在人事考评中,年度考核重在考评教师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例如,每学年课堂综合评分在全院1至10名、11至20名、21至50名的教师,学院分别给予1个、0.5个和0.25个质量点奖励;主干课程考核中,获评优秀、良好、合格的教师,分别给予8个、6个和4个质量点奖励。
在此激励下,唐霞辉、付松年、罗风光、曹丹华、刘欢、张敏明、郑朝霞、吴裕斌、王英、占腊民、邹志革等一批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大创、课设和光电大赛;全院180多名教职工分别担负了班主任、学业导师、项目导师等工作……“每个人肩上都扛起了教书育人的职责。”院长助理聂明局说。
社区化育人:让学生到社区园区中去
张新亮告诉记者:“学生也是社会人,我们正在整合学生社区、校园社区及产业社区等资源,探索由学院相对孤立封闭的育人模式,向多方协同的社区化育人模式转变。”
为了努力把学生培养链由学生社区延伸到企业社区、网络社区等育人环境中,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以宿舍为阵地,发挥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学院在宿舍建立了学生社区文化中心,设有学业加油站、成长互助营、辅导员工作室、团体辅导室、咖啡吧等活动场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和交流的场所。学业导师、学长导师、校友导师和企业导师4类导师队伍入驻学生社区,开展一对一约谈服务、团体辅导等活动。
开展学业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玲介绍,学院充分发动优秀师生资源,围绕专业学习、课程选修、个人发展规划、自主学习开展学业指导,构建起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帮扶体系、优秀学生因材施教体系、可持续性学习能力发展提升培养体系。双班主任制度得以实行,大一大二设立研究生班主任52个;现有教师班主任82人,覆盖所有本科班级。
拓展企业资源,将学生培养延伸到企业园区。学院已建立华灿光电、华工科技等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长飞光纤湖北省实践教育基地,9个试点学院实践教育基地和新思科技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聘请4名企业“”入选者开设企业认知课程;还与企业共建了光电虚拟社区,实现了企业和师生的便利互动。
通过多层次、多方式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被调动起来。学业困难学生、学籍异动和学业警示人数减少,由2012年51人、2013年28人下降到2014年19人;2014年有36个班级获评校优良学风班,总数居全校第一。
信息化培养:实现教学资源集成与共享
学院设立课程中心,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学院参考国际标杆,光电课程设置参照美国3大光学中心、电子科学课程设置参照MIT和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优化课程体系,强调核心课程,突出实践环节。遴选的18门核心课程,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杨晓非介绍,教学教改强化了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行数字化仿真设计,并延伸到数学建模、仿真计算、科研探索、论文撰写等环节,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探索。
配合主干课建设,学院投入500多万元购置了211套国际主流正版教学软件,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化集成,建成了数字仿真实验室,全天候免费向学生开放。杨克成教授负责的《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引入了RP软件,余永林教授负责的《应用光学》课程引入了Zemax软件,柯昌剑教授负责的《光纤通信技术》课程引入了VPI软件……越来越多的优质软件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利器。
学院还启动了主干课“海外教学团队”计划,每年引入3至4名海外名师完整讲授本科课程。2014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一教授为本科生讲授了48学时的《电磁场与电磁波》。哈佛大学Gary Tearney教授、南安普顿大学D.N. Payne教授等都登上了本科课堂。
李元杰教授说,将科学的思想文化与现代信息计算手段结合,学生才能“学而有思、思而有行、行必有果、果必生趣、趣而有成”。
2012年至2014年,学院本科生在全国及省级大赛中取得210项奖励;2013年和2014年本科生读研率为46%、47%,出国率为19.8%、19.4%;一批学生进入斯坦福、哥伦比亚、卡内基梅隆、罗切斯特、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深造;学生中的创新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饶楠杰的“宝宝守护神”成功融资100万元,付小龙“恋爱笔记”学生创业团队已注册公司并融资1000万元,张佳斌的“光行天下”获创青春金奖,黄铁森“微信水果帮”创业团队也注册了公司……
唐明教授认为,学院对大创实践和项目训练的重视,推动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核心课程的建设,突出了教学中心地位;集体备课制度的恢复,让老师们找到了教学组织;教书育人质量点考核办法的实施,让老师们有了努力指向。
柯昌剑教授说:“试点学院改革就是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让所有光电人以‘学在光电’ ‘教在光电’为己任,朝着培养高水平学生群体的目标共同努力。”
张新亮深有感触地说:“试点学院改革的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欣慰的是,改革还是带来了动力,激发了活力,使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