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一帆带着一副黑框眼镜,有着一副少年模样。不同于其他武汉人,田一帆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田一帆有着大部分理工男具有的内向性格,并不善于交谈,但在谈到科研方面的时候他便有了一种“收不住”的感觉。
从韵苑五栋到西七楼:闪亮的科研之星
大四的田一帆在一年前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的道路——科研,一年以后的他成为了启明学院的科研之星。
田一帆在2016年10月进入 CCMS 实验室,从事纳米功能材料合成应用的研究。进入实验不过一年之久的田一帆在这条人迹罕至的道路上已然走出了自己的精彩——发表了三篇论文。
在此过程中,他的研究主要分成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进行的主要是超级电容器的研究。第二个阶段转到电解水方向。电解水过程中需要加电压,但电压的实际数据与推论出来的数据有一定差距,被称为过电压(overpotential),需要设计一个催化剂,降低电压。田一帆后面的工作就是制备这样一个催化剂。
HER是产生氢气所需的催化剂,商业上使用铂(纳米级的铂附着在碳上)做催化剂,就是白金,价格。在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田一帆所研究的催化剂已经超越了商业上用的催化剂而田一帆研究的催化剂比铂的性能好,却是“白菜价”。如今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入 DFT 计算。
“热情”是田一帆被评为启明之星最直接的原因,在大三下学期进入实验室之后,住在东边的田一帆几乎每天都会骑着车往西七楼的实验室跑,做实验,平时也经常前往图书馆翻阅相关文献,年纪轻轻的田一帆身上已经有了一股老学究的气质。
在他的理解里,科学应当最终应用于实际,“科学是这样一个东西,来源于实际生活,不限于实际生活,但是会应运于将来。很多东西目前没办法应用于实践生活,就像数学家,他推算出来的一些定理什么的,可能会用不上,可用不上不代表没有用,也可能是因为你还不会运用它。”
“武汉到北京1000公里,高铁票520.5元”
大一时的田一帆很喜欢寻找网上的教学视频,自己动手P一些表情包,用于聊天。也喜欢跑马拉松。现在的田一帆依旧会在繁忙的科研工作里抽时间跑步。除此之外,大四的田一帆对动漫《犬夜叉》情有独钟,“高考前那段时间趁我爸妈不在家的时候偷着看电视,只有一个台放动画片,那个台只放这个动漫,但也确实很喜欢。”曾经偷看动漫的小男孩如今已经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科研人。中学时期的田一帆不仅与动漫结缘,也与如今的女朋友结下了缘。
如今的田一帆在爱情这条道路上已经奔跑了三年。曾经共同走过初中和高中的朋友大二时终于与田一帆“修成正果”,成为了田一帆的女朋友,“大概就像某种物质加热到燃点以上,突然就着起火来了。”田一帆用独属于理科生的浪漫诠释了他们的爱情。
田一帆与女友是因羽毛球相识,在后来的相处过程中,田一帆被女友刻苦和外向的性格吸引。大二时,二人的感情发生了质变。田一帆的女友在中国石油大学就读,“她在北京,我在武汉,所有我有很多张火车票,直线距离1000公里,坐高铁的话520.5元。”艰难的异地恋没能阻止田一帆与女朋友相见的步伐,他们保持着一个半月左右的见面频率,来回1000多元的路费对田一帆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路费是省吃简用省出来的。”
在长达三年的恋情中,田一帆与女朋友吵架的次数并不多,有时候田一帆会把科研困难中的情绪发泄给女友,也偶尔会对女友的电话感到不耐烦,幸而田一帆的女友给了田一帆足够的理解和包容。除此之外,他们之间还有一个浪漫的约定,“异地恋我们约定好,当天如果吵架,一定要在当天和好。”如今田一帆的努力不负等待,他们的距离在不断缩短——田一帆如今已经成功保研到北京中科院的研究所。与此同时,田一帆的女朋友则是决定毕业后直接工作,“虽然我们俩的奋斗轨迹不同,但我们一直互相鼓励对方。”
不忘初心,知恩图报,是为科研
田一帆从未忘记帮助过自己的良师益友,“在科研过程中,我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春栋副教授和我的师兄阮运军博士。”在进入实验室以前,田一帆曾被贴上“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标签,而王春栋在得知田一帆想进入他的实验室时,十分热情的带田一帆参观实验室,介绍相关的情况,深深打动了田一帆。此外,王春栋为田一帆介绍了阮运军博士,由后者指导田一帆的科研工作,“我清楚的记得那一天是2016年的10月12号,当时我就希望这个日子能成为我大学生活的拐点。”
进入实验室以后,王春栋在繁忙的工作与教学中仍然抽出时间与田一帆进行讨论,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这位在国庆假期依旧会工作到很晚的老师让田一帆十分动容:‘有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爱岗敬业的老师在身旁,心中便有了强大的动力去做好科研。”
王春栋给予田一帆方向上的指导,阮运军对田一帆的帮助则体现在实践和细节上。阮运军是直博生,临近毕业的他面对上百页毕业论文的压力。即便如此,阮运军还是给予田一帆许多“小问题”足够的耐心,教导田一帆如何操作仪器、测试、做表征、制图……一个优秀的科研的成长与这些点滴琐碎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也相信知恩不忘恩的田一帆可以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可以走得更远。
“中正平和”,是田一帆的室友兼科研合作伙伴陈博对田一帆的评价,“他在科研上思维独到,在生活里能顾虑他人的感受,让人相处的很舒服。”田一帆为人处事非常有“度”,科研高效实干,也不会以朋友的身份裹挟别人。陈博表示:“他现在所获得的,以及即将获得的都是他应得的,我跟他接触比较多,他对科研工作的热枕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都看在眼里,由因得果。”同为优秀科研人的陈博的评价有一种感情不外露的气质,却也不难看出他对这位朋友的认可和喜爱。
现在的田一帆有一个小目标——希望把这五年的科研应运于实际,进公司做一些偏应用方面的工作。“比如,将我这五年研究的那个锂离子电池,运用到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这一块,以后想进这方面的公司。”
“尽早找到兴趣所在,然后全身心的投入,不要再浪费时间。还是一句话:不要高估自己的毅力,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这是来自一个即将毕业的学长的恳切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