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上午九点整,由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和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联合举办的特色党日活动——“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之走进华中科技大学在东六楼412报告厅如期而至。
活动一开始,主持人就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讲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录片协会会员、现任中央电视台办公室综合处处长的冯雪松老师。接着,主持人简述了冯雪松老师的部分作品以及此行的目的,即让更多的青年学子认识方大曾、了解方大曾、学习方大曾,希望借此弘扬和传播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提倡爱国、敬业、责任、担当,用榜样的力量,传递正能量,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提供借鉴和帮助,延续国家记忆,传承民族精神。随后,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冯雪松老师开始了他的讲座。
讲座以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的一段视频开始。视频介绍了冯雪松老师寻找方大曾的契机和起因。视频中讲到,在1999年,冯雪松意外得到了中国摄影协会邀请合编方大曾作品成书的传真。当获知方大曾的胞妹方澄敏还存有他曾经拍摄的837张底片时,冯雪松决定一探究竟。在朋友的引荐下,冯雪松见到了方澄敏。“当时她已是85岁高龄,因病瘫痪且有语言障碍,只能用简单的词句和满眼的泪花艰难地表达对哥哥的思念。” 冯雪松说。他当即许诺让方澄敏能够在屏幕上看到哥哥的故事。“这份承诺,不仅是对工作、对方家的交代,方大曾在历史上的作为,决定了这是一份对国家历史记忆的交代。”自此,冯雪松决定寻找方大曾。
随后,冯雪松老师用一张张照片,在历史的长廊中诠释方大曾,讲述着搜集资料、实地考察、拍摄纪录片《寻找方大曾》的辛酸历程。
透过方大曾的《吃黑面的人扛白面》、《黄河上的船夫》、《孩子们的笑容》等作品,重温七七事变及其他的战地报道,冯雪松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行走在基层,与人亲切交流,不顾个人安危,在战争最激烈的前沿进行采访,向外传递消息,拥有至高境界和道德情操的新闻工作者形象。
为了找寻更多的资料,冯雪松在国家图书馆一期一期地查阅1934年至1937年间的报纸杂志,艰难地寻找有关的文字,“这种方式就像‘故纸堆里考古’”,冯雪松形容。缺乏更多进展,冯雪松决定上路寻找。寻访途中,各种考验接踵而至。路途奔波不说,被当作假记者已是家常便饭。经过了这段“扛着过来的”日子,冯雪松终于拍摄完成了一部纪录片,“我努力去还原方大曾生命的形象,同时让观众知道,是什么样的环境在影响着他,他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在2014年底,他又推出了一本书《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深得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先生的赞誉。
接着,冯老师介绍了纪录片以及专著完成之后在各界引起的广泛关注,如在河北保定,落成了方大曾纪念堂,在各类读书交流活动中,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的同胞参与度都非常高。此外,在“方大曾校园行”走过的十几所高校中已有部分高校形成了方大曾情节。
最后,冯雪松老师提及在北京大学举办方大曾研讨会后,我校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吴教授发表的高质量文章,并赞扬吴老师是“把冷板凳坐出热学问”的人。冯老师希望,方大曾留下的资料与精神能给后辈启迪,他会继续去寻找,同时带着情怀上路。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与主持人宣布结束的声响,本次特色党日的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