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贾宸琰)和我校其他两位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团队负责人相比,35岁的董建绩教授十分年轻。曾在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他对光电子产业有新的视角。他和团队的其余四名学者的研究成果《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全光运算器件机理研究》获得了201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董建绩表示,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数据的交换只有实现超高速才能与数据传输的大容量相匹配。然而到目前为止,网络数据交换仍基于电信号的交换,也即需将光信号首先转换为电信号再进行处理,使得交换速率受到“电子瓶颈”限制。“因此,我们团队希望能通过研究,省去从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这一降速过程,从而直接在光域中维持超高速的交换和处理。”董建绩解释道。
全光运算是提升数据计算和交换速率的有效方式,但全光运算器件处于发展初期,仍面临多个机理瓶颈。董建绩和他的团队针对这些机理瓶颈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谈及何时能将理论发现推向市场,董建绩坦言:“和成熟的电子计算技术相比,全光运算尚存在若干科学难题,如缺乏理想的光存储单元、光子计算芯片缺乏标准化等,产业化道路仍然充满挑战。”董建绩表示,现在的研究成果更多是为其奠定理论基础,但团队期望这样的理论发现能够尽早地进行成果转化,从而服务于武汉?中国光谷。
除了科研, 董建绩指导了十名左右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也开设本科生必修课程《信号与线性系统》。他的学生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本科二年级刘睿博称赞其“十分认真负责”。刘睿博说:“董老师在光通信领域的造诣颇深,对光通信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十分熟悉,虽然这门课是专业基础课,但董老师总是能将光通信领域前沿进展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讲解,并能激发我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据悉,和该项目相关的论文发表90篇,其中8篇代表作的他引次数235次,20篇核心论文他引次数527次,论文被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如《Nature》旗下的刊物《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OSA、IEEE系列刊物等引用,得到著名专家引用和正面评价,如IEEE或OSA会士Agrawal教授、加拿大姚建平教授、英国Richardson教授、美国Willner教授等。
附: 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此项目主要完成人为 董建绩、张新亮、徐竞、王健、余宇。
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