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晚,在“五一”劳动节前夕,光电工程系第三党支部邀请我院老院长、“武汉中国光谷”首倡者黄德修教授为全院100多名研究生党员授课。黄德修教授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当晚,黄德修教授以“讲讲学院的故事”为题,回顾了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2个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史,阐述了光子与电子的内在关联性,分析了两个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潜力。他还与研究生党员们分享了读书、治学、做人的经验。
学院党委书记刘继文、光电工程系主任陈培锋教授等参加了报告活动。



附:黄德修:“中国光谷”首倡者
如今,“中国光谷”已经成为武汉市一张亮丽的“名片”,而我校光电学院黄德修教授正是倡导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第一人。
黄德修长期致力于半导体电子器件、光无源器件和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内率先研究全光网中关键的SOA器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世纪90年代,黄德修曾多次赴美参加国际光通信会议。会议期间,他敏锐地感觉到光通信技术层出不穷,光电子产业能带来巨大的效益。从此,他对在中国发展光电子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8年,黄德修与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周济畅谈了在武汉大力建设光电子产业的设想,得到周济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周济说:“光电子技术非大搞不可。” 黄德修说:“搞小了等于白搞,搞慢了等于‘自杀’。”黄德修的观点和周济不谋而合。不久,黄德修向武汉市科委递交了《关于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中国光谷”的建议》。一石激起千重浪,黄德修的这份建设“中国光谷”的建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湖北省和武汉市领导很快作出决策:“中国光谷”这面大旗,武汉志在必夺!
在黄德修看来,“新兴的光电子技术具有比微电子技术更为突出的优越性和更宽广的应用范围,光电子技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黄德修认为,武汉市具有少有的光电子研究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发展潜力。武汉邮科院拥有国家光纤通信工程中心、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在光纤通信方面独树一帜。而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拥有中国第一个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建立起了华工激光公司,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运作的立体发展格局。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世界级光纤光缆生产企业——长飞光纤光缆厂、楚天激光等一批光电子高科技产业。
2000年初,时任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主持春节团拜会,黄德修在团拜会上发言。他激情满怀地说,未来50年,武汉能否有大发展,主要看光电子产业能不能上得去!2000年3月,许其贞等13位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1331号提案,建议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同年5月,杨叔子、熊有伦、赵梓森、周济等26位在汉院士联名签字,请求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
2000年6月30日,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式对“1331号提案”作出答复:支持以国家级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建设集研究开发、产品生产、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光电子产业基地。科技部和国家计委分别于2001年2月和7月正式批准在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从此“武汉·中国光谷”开始着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