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上午,总投资240亿美元(约1600亿元人民币)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公司新厂区开建。这不仅是国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亦刷新了湖北有史以来产业投资额的新纪录。
受活动组织方邀请,我校党委书记路钢、学校办公室主任祝欣,光电信息学院及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负责人张新亮、刘继文、邹雪城、缪向水等参加了基地启动仪式。
国家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孙伟副司长分别发表讲话。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宣布基地启动建设。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主持了仪式。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致辞,对基地启动建设表示祝贺。讲话中,阮成发书记还提出,希望发挥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武汉集成电路工研院作用,提供人才服务和技术支撑。
据悉,在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前期申报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及我校光电信息学院、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相关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申报方案论证和撰写,规划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附件1:新闻稿《武汉“追芯”开始圆梦国家存储器基地在汉开建》
28日上午,总投资240亿美元(约1600亿元人民币)的存储器基地项目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启动。这不仅是国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亦刷新了湖北有史以来产业投资额的新纪录。
2014年,国家颁布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2015-2025)》,制订了今后10年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战略部署,同期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领导小组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2015年发展存储器上升为国家战略。
据介绍,这一存储器基地项目以芯片制造环节为突破口,集存储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晶圆生产与测试、销售于一体。
存储器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核心芯片,亦是最大宗的集成电路产品,同时还是我国进口金额最大的集成电路产品。2014年全球存储器市场规模约700亿美元,约占全球集成电路市场份额的25%,同比增长约10%。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电子整机所用存储器市场需求约2465.5亿元,占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的23.7%。2014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2176.2亿美元,是我国进口额最大的产品,其中存储器进口额占24.9%。因此该项目的布局,为我国打破主流存储器领域空白,实现产业和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保证该项目顺利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国开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作为股东,在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一家存储器公司作为存储器基地项目实施主体公司。
据悉,该项目位于东湖高新区的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内容包括芯片制造、产业链配套等,将在5年内投资24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形成月产能30万片的生产规模,到2030年建成每月100万片的产能。
此前,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共同设立了500亿元湖北集成电路产业专属投资基金,用于建设存储器生产研发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项目。

据悉,湖北省、武汉市将举全省、全市之力,聚全球资源,将这一存储器基地项目打造成湖北省调结构、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千亿高科技产业项目,并将此项目作为实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依托,作为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标杆项目,作为光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创新创业中心、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产业基地的核心引擎。
承接存储器基地项目的东湖高新区是继北京中关村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其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被誉为“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2015年企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在115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3位,科技创新能力排名第2位。
2006年,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加速存储器基地项目建设,湖北省、武汉市和东湖高新区投资100亿元建设了武汉新芯12英寸晶圆制造项目。经过10年的打造,目前武汉新芯已成为我国唯一以存储器为主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中国光谷以武汉新芯为龙头,已初步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装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我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之一。
这一存储器基地项目建成后,以此为龙头可以带动设计、封装、制造、应用等芯片产业相关环节的发展,集合已经在光谷地区形成规模的显示产业(天马、华星光电)、智能终端产业(华为、联想、富士康),打造万亿级的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光谷将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密集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附件2:新华社新闻稿《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揭牌合力打造国家存储器基地》
2015年09月09日09:34:04 来源: 新华网湖北频道
新华社武汉9月9日电(俞俭 徐书华)由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建的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8日揭牌,双方将以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建设和一批微电子重大产业化基地建设为牵引,推动微电子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合作,推动光谷打造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提升武汉微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东湖高新区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共建协议及学院理事单位合作协议,共建合作方将共同推动三大建设项目。一是支持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建成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二是共建武汉国际微电子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中心,共同推动设立“创芯学者百人计划”“武芯创业百人计划”;三是共建武汉微电子工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微电子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华中科技大学已拥有比较雄厚的微电子学科基础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这一国家重点学科方向,学校已经建设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子封装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微电子学科相关7个硕士点、5个博士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根据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发展初步规划,将通过博士、硕士、本科培养及工程博士、工程硕士、国际联合培训等方式,每年面向武汉市培养2000多名微电子产业设计、工艺开发、封装测试等研发工程技术人才。
2015年7月,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已经获教育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和外专局等六部门批准,积极筹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勇,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华中科技大学校党委书记路钢、校长丁烈云等出席揭牌暨签约仪式。(完)
附件3: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自1960年3月开始创办半导体学科及相关专业方向,包括了无线电器件、半导体元件与材料等专业及方向。经过55年的发展,学校已经拥有了比较雄厚的微电子及集成电路学科基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4年9月,为了加强微电子学科建设,经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办公会同意,依托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组建武汉微电子学院。2015年7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外专局等6部门发布了《关于支持相关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通知》,我校被批准筹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2015年9月8日,武汉新技术开发区与华中科技大学签订了《关于共建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及推进武汉微电子产业发展的全面合作协议》;武汉市市长万勇、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钢、校长丁烈云等共同为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揭牌。
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由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美国新思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等单位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探索理事会制度,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的协同发展机制。学院理事会单位包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美国新思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武汉天马微电子公司、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烽火科技集团烽火微电子和联发科软件(武汉)有限公司等单位。
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承担建设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学院已经建设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并支持建设了电子封装技术本科专业,拥有微电子学科相关7个硕士点、5个博士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在校内主要依托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建设。学院拥有较好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主要发挥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武汉)、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武汉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智慧城市研究院及“武汉新芯-华中科技大学存储器联合研发中心”“华中科技大学-Synopsys ARC处理器联合培训中心”等平台优势,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学院与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公司、韩国SK海力士公司、美国新思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华灿光电等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工程实训基地。
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2位双聘院士领衔的优秀人才队伍,教授、副教授78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杰基、优青等5名,中组部计划入选者7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入选者18人。30多位创业入选者、企业高级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受聘为学院兼职导师。
学院已经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东北大学、法国南巴黎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和新加坡数据存储研究院等在微电子工程、存储领域等建立了国际教育合作关系。
学院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武汉区域发展为目标,按照“国际视野、拔尖示范、协同育人、自主创芯、服务地方”的思路,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国际合作、战略咨询,积极推进国家、湖北、武汉市的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将通过博士、硕士、本科培养及工程博士、工程硕士、企业工程师培训、国际联合培训等方式,每年面向社会培养2000多名微电子产业设计、工艺开发、封装测试等研发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