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立项工作已经完成,我院“红外传感”学科交叉团队刘欢副教授和易飞副教授共同申报的“基于光电集成式微纳气体传感器阵列与组网的大气污染监测系统研究(青年项目)”,正式获批立项(项目编号:2016YFC0201300),项目总经费157万元。这是“十三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后,我院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我院“红外传感”学科交叉团队由刘欢副教授课题组与易飞副教授课题组联合组建,共有博士生3名,硕士生11名。团队的宗旨是通过光学工程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的交叉实现融合创新,走向学科前沿,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围绕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专项总体目标和指南方向“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交叉团队针对现有半导体式电学和红外光学气体传感器两类主流技术在功耗和选择性、检测下限及成本方面的发展瓶颈,结合前期研究基础,探索将量子点、石墨烯等新型低维气敏材料特殊物理化学活性、纳米天线微结构光场聚焦和增强效应以及MEMS微纳加工技术相融合,设计并制备出光电集成式微纳气体传感器,以此为核心源头技术,完成大气污染监测网络节点构建及其分布式无线组网技术的研究,实现分布式远程在线监控和报警,最终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并开展技术示范,满足国家重点行业最新标准和超低排放监测的要求,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该交叉团队成立一年多来,得到了光电信息学院在经费、人员和场地多方面的大力支持,逐步从无到有的建立起了红外探测器芯片和气体传感器的仿真、流片和测试平台,相关研究成果2016年以来先后在《Nature Photonics》、《Nano Letters》、《Chemistry of Material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和《Thin Solid Films》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目前,团队在“红外探测与气体传感”研究方向上获批的项目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各一项,以及湖北省自然科学重点项目、武汉市青年晨光科技计划、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外协项目和两项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课题等,作为项目骨干还参与承担了“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到校合同总经费超过500万。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凝练红外与传感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积极创新,争取得更大成果,为我院学科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