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下午2:30,由光电信息国家试点学院主办、学院大学生公共项目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与学工组共同承办的“光电学子创新、创业大讲堂”系列讲座第12期暨成长导航系列讲座第93期讲座在南五楼613室拉开帷幕。
实验室学员们和光电信息学院100多位本科生一起聆听了2018年11月8日正式发表的Nature正刊论文(论文中文题目:高效稳定非铅卤化物双钙钛矿暖白光)共同一作、实验室杰出学员、光电信息学院2017届优秀本科毕业生(保研武汉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唐江教授课题组)-----硕士生李顺然学长带来的题为“如何根据身边的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精彩讲座。实验室学生管委会主任电子1605班毛章龙同学主持了本次讲座。

在主持人简单介绍李顺然学长的成长经历之后,李顺然结合自身经历向大家介绍了大学时光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本科经历对个人成长有决定性的作用,他建议大家在本科学习阶段,尽量地充分利用各种课内外、校内外资源多接触优秀的人,多尝试想做的事,以此来开阔眼界,认清自己。紧接着,他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区别、科研论文的基本分类、研究生导师选择的主要标准等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从本科生阶段跨入研究生阶段需要的各项准备工作。接下来,李顺然通过回顾自己一年半研究生阶段的项目研究经历,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做科研既需要仰望星空,又需要脚踏实地,而且还要能够坦然面对挫折,保持平常心态。然后,在关于怎样获得科研的高质量产出方面,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即一流的学生、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导师。具体来讲,一流的学生要有健康的体魄、远大的追求、卓越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超强的经受挫折的勇气;一流的环境即完善的实验条件与和谐的团队氛围;而一流的导师则要求导师具备开阔的视野、良好的研究方向把控能力、广泛的人际关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作风和正确指导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热情。

最后,他特别强调,鉴于科研工作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和科研方向选择的不确定性,即使具备上述条件,也不一定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并建议大家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保持平常心,只要认定自己做的是有价值的科研就全力以赴地去探究,不必过于追求文章的档次,倡导大家做一个有情怀的纯粹的科研工作者。
现场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问题涉及到科研方向的选择、如何面对科研的失败以及科研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沟通交流等等一系列问题,学长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大家的提问。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参加此次讲座真正是受益匪浅,从学长那里收获到了最实在最诚恳的建议。
据悉,大学生公共实验室成立以来,作为学院连接校内外产业、校友、社区资源来进行“协同育人”的前沿阵地,为探索面向群体的创新实践教育新模式,实验室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中,“光电学子创新创业大讲堂”和每年暑期为期7周的“暑期深度光电创新实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