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圆满落幕。华中科技大学荣获一等奖5项,三等奖1项,以学校历史最高分捧得“优胜杯”。我院2个项目入围全国赛,并双双斩获一等奖,刷新了我院在“挑战杯”赛事上的最好成绩,为学校捧回“优胜杯”贡献出了光电力量。


【一等奖】大尺度高分辨光纤声波地层成像仪
指导教师:孙琪真、闫志君
团队成员:李豪、范存政、孙玥真、谯伟、贺韬、汪静逸、李通达、刘懿捷

项目简介:该团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大尺度高分辨光纤声波地层成像仪,利用既有通信光缆或地埋光缆即可获得大尺度高分辨的声波地层图像。作品已在多地进行了实地应用,获得了高质量的横向地表与纵向地层声波图像,在地质检测和资源勘探领域有极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团队负责人李豪分享了作品的研制应用过程:参与项目以来,团队成员广泛调研文献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研究低频抑噪算法以及分辨率和成像范围提升技术,基于相关研究发表论文2篇,申请1项国际发明专利和6项国家发明专利;研发期间,在无数次实验楼管理人员关门催促声中进行了算法验证实验、样机调试和应用测试,终于将作品推向应用;团队成员走出舒适的实验室,扎根荒凉的野外,在零下十几度的凌晨进行油井成像实地应用,在新年元旦的凌晨用光纤聆听城市大地的实时“脉动”,并得到了合作单位的高度评价与认可。回顾“挑战杯”备赛过程,团队各成员对作品申报书、答辩PPT、视频等材料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制作与修改,指导老师孙琪真老师与闫志君老师耐心的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打磨;通过上百次的演讲训练与培训,内敛含蓄的工科男学会了在舞台上淡定自如;在挫折中出发,并经历省赛特等奖的洗礼,该团队最终在“挑战杯”国赛决赛环节斩获一等奖。
【一等奖】智能无镜显微镜
指导教师:费鹏
团队成员:廖翰宇、康天誉、蒋宇轩、杜谦、高梦颖、陈雄超

项目简介:随着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发展,Euan McLeod和Aydogan Ozcan于2010年首度提出了无镜显微成像的概念,但是该技术想要真正推向市场依然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基于此,这群本科生在费鹏教授的指导下组建了团队,使用深度学习网络进一步开发了智能无镜显微镜,大幅度提高了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对癌细胞和活体寄生虫实现了高帧率实时观察。其大视场、高分辨的特点能够为医疗镜检等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极低的成本又使其有希望向个性化医疗进行推广。


该项目团队成员均为学院在读本科生,团队负责人廖翰宇回忆起团队的“挑战杯”之路,“非常艰辛但是却又充满乐趣”。从大二开始调研现有技术,到利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自主创新,他们为了改进和提升系统性能不断地进行艰苦研究。两年时间,四代系统,在指导老师费鹏的指导下,他们向国外核心期刊投递了论文,申请了6项国家专利,获得了2项软件著作权。在本科生的课表中挤出时间进行研究并不容易,数百个深夜里他们蹲在实验室一边跑着算法一边赶着作业。为了让作品走出实验室,他们带着作品前往同济医院进行真正的医疗观测,根据主任和工作人员的意见继续改进和完善;为了实现他们所追求的展示效果,他们从图像传感器驱动代码开始进行算法集成,多次前往武汉市郊区的工厂进行硬件返工,最终得到了多家机构的高度认可。历时372天,从校赛到省赛,到入围全国赛终审环节;从调研现有技术到自我创新,再到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产品,他们和他们的作品一起在慢慢成长。一路走来,他们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最终得以捧得挑战杯全国决赛一等奖,这是对他们辛苦付出的回报,也是未来生涯的全新起点。


在竞赛备赛期间,校长李元元、副校长梁茜、校团委书记林桢栋、院长唐江、院党委书记夏松等多位领导老师为团队提供了全方位的大力支持,提出了细致的指导建议。学院付松年教授、朱本鹏教授、曹丹华教授、李华曜副研究员等多位老师也向团队给予了巨大帮助。在终审决赛现场,院党委副书记李玲也亲自到场指导,为团队加油打气。

据悉,“挑战杯”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光电信息学院主动融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全局工作,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新名片,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人文情怀的杰出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近年来,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三大赛事上,学院每年均有一等奖或金奖以上成绩。今年,更是斩获了“互联网+”金奖1项和“挑战杯”一等奖2项,成为学校在以上三大赛事中获一等奖(金奖)数最多的学院。“大尺度光纤高分辨光纤声波地层成像仪”项目指导教师孙琪真教授也成为学校首位在三大赛事上均获得一等奖(金奖)的“大满贯”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