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澳 王超)受我院集成电路工程系邹雪城老师、王超老师的邀请,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IEEE Fellow马建国教授于2020年10月31日下午做客光电信息大讲堂,在新光电大楼C111会议室作了题为“后摩尔时代的机遇与挑战(Beyond Moor’s Law: Technology Trends and Challenging)”的学术讲座。此次学术报告吸引了许多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参加,C111会议室座无虚席。除了集成电路工程系的师生外,还有许多来自微电子学系、电子科学系和包括材料等兄弟学院的同学们慕名前来听讲座。
马建国教授为我院带了题为“后摩尔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的讲座
在听众们热烈的掌声中,王超老师隆重介绍了本期嘉宾马建国教授。马教授首先十分亲切地介绍了他这次演讲的主题,他先是带大家回顾了半导体技术以及微电子产业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个晶体管的诞生介绍到如今台积电最先进的3nm工艺,深入浅出,十分生动。接着,马教授介绍了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四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引起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再到当今世界正在上演的以人工智能、石墨烯、基因工程、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马教授结合当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剖析了集成电路产业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智能化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在场的听众们都受益匪浅。
接着,马教授总结和预测了过去20年和未来20年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马教授指出过去20年CMOS科技是主宰性的科技,整个工业都沉醉于小部分海量产品(如PC、手机等),基于CMOS科技来制造且只面向少数客户,而未来20年基于CMOS科技平台的差异化科技将成为关键,全社会都将聚焦于“使一切变得更加智能化”,且所有的产业都将致力于大量的差异化产品,直接面向大量的客户。
随后,马教授引出了他此次汇报的重点:加速的科技创新(Accelerate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TI)将成为取代摩尔定律的发展驱动源。他首先刨析了国际几大半导体产业巨头的产业框架,结合目前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现状,指出我们不应该把目光过度的聚焦在5nm、3nm等先进工艺上,因为其投入成本之大、研发周期之长,与国内相关产业的制造水平大相径庭。他指出我们应当向TI、ADI等半导体公司学习,着力于45nm~180nm的技术堡垒的攻克,而并非要对标英特尔和英伟达。马教授提出,基于目前CMOS工艺平台的应用场景,大部分的产品均可以用45nm以上的工艺进行生产,且其性能也完全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由此可以大大减少研发的成本以及研发周期,给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提供一个“换道超车”的机会。
最后,马教授再次总结了他此次汇报的重点,并表达了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前景的乐观态度。他指出,虽然目前国内微电子工艺的制造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但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扶持,越来越多人才开始涌入半导体行业,相关的科创公司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这也给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从IC设计到EDA工具的国产化,每个细分领域在近两年都有了很大进展。如果能够专注于加速的科技创新(Accelerate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TI),其将成为取代摩尔定律的发展驱动源。在未来的二十年,45纳米~180纳米的CMOS工艺平台可以满足85%以上的实际社会需求。基于这个平台的ATI成为整个产业的竞争高地,这也无疑给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马建国教授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在最后的讨论互动环节,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热情高涨,提出了许多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先是邹雪城老师与马教授就未来中国集成电路相关企业的生存之道进行了深入探讨;接着,毕晓君老师就当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遭到美国技术封锁的形势提出了未来中国的5G技术、射频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技术该如何发展的问题。马教授以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切入点,指出应当专注于加速的科技创新技术,从而克服技术封锁的壁垒进行创新,实现换道超车;此外,作为射频集成电路顶级期刊IEEE TMTT的主编,马教授还介绍了他关于TMTT审稿的要求。他讲到目前期刊的大部分论文均偏重于技术以及应用领域,并没有涉及太多关于科学原理层面的创新。未来他希望提高对于投稿论文的科学原理层面的审稿要求,而不是一味看重电路的性能参数。这也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未来发表文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大家收获良多。
邹雪城老师和马建国教授展开了令人深思的对话
互动环节结束后,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邹雪城老师为马教授颁发光电信息大讲堂纪念品,并对其表示了感谢。本次报告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会后,不少师生表示,从此次马教授的学术报告中学到许多。马老师此次的讲座提出了一条今后中国集成电路实现“换道超车”发展的有效途径,为老师同学们指出了未来科研的新方向,并很有激情地给大家上了一堂学术上非常深入的技术课和思想教育上非常具有爱国“芯”的思想课。
邹雪城老师为马建国教授赠送光电信息大讲堂纪念品
马建国(Jianguo Ma)教授,系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特聘教授,IEEE Fellow,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6年获得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5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任教,是NTU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中心的创始主任;2009年至2016年担任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微波电子学与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RFICs、毫米波与太赫兹微电子系统、基于AI的微波功率放大器优化设计等。在上述领域先后发表247篇SCI检索科技论文,获得44项国际授权专利,5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并出版2本英文书、2本中文专著,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多项国家科技项目,包括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原973)等。他曾担任IEEE CRFID标准委员会副主席,IEEE MTT-S发布委员会委员,IEEE会议论文编辑委员会委员和IEEE大学计划广告委员会委员,IEEE微波和无线组件快报副主编等。从2018年起担任IEEE Microwave Magazine副主编,此外马教授还是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主编。